您好!欢迎来到山西县域传媒网! [请登录]新用户?[注册会员] 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/ 经验交流

《吴江日报》“党报记者社区乡村行”打造民生服务品牌

日期:2014-04-11

“走转改”成为新闻人的自觉行动
——《吴江日报》“党报记者社区乡村行”打造民生服务品牌
县域传媒网  发布于:2012-2-22 10:40:57

      讲述百姓故事,关注百姓生活,体恤百姓冷暖,帮助百姓解困,本就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、道义所在、威望所在。2011年8月,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“走转改”活动,全面启动新闻媒体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新一轮教育行动。县市级新闻媒体,本身就处在全国范围的基层区域,基层对象就在身边,基层群众就在眼前,基层生活就在笔下。对于县市级新闻媒体来说,“走转改”活动的操作性和现实感更强。

      8月29日起,吴江日报社紧密结合工作实际,策划推出了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——党报记者社区乡村行”专题栏目、专题报道,新闻记者走到基层一线,走进百姓生活,走入群众心坎,以清新、朴实、生动的文风,写出基层的真情实景,道出百姓的甘苦冷暖,帮助解决群众现实困难。截至目前,该栏目已刊发30多篇报道,受到读者好评、社会肯定。

      在近三个月的“走转改”活动中,吴江日报社严格落实“听民情、聊民生、解民忧、话和谐”的工作要求,认真回答好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的问题,切实转变工作作风,改进报道文风,把基层作为新闻采写的制高点,切切实实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群众情感。

      四位一体:做民生新闻,更要为民办事

      群众利益无小事,关键就在于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。《吴江日报》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——党报记者社区乡村行”专题栏目,明确提出“听民情、聊民生、解民忧、话和谐”的四位一体的工作要求,记者在基层的采访过程,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、边走边看、边看边记,更要体悟群众的情感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,不是“做客”,而是要“成为群众家庭一份子”。

      正是带着四位一体的工作要求,吴江日报社记者“走转改”活动中,比平时的下乡到村、进企入户更加细致,更多用心,更大付出,收获自然更多,作品自然更好。《9月1日太湖开捕见闻》一文读来倍感生动亲切,记者凌晨4点,就与渔民张金保夫妇一起出船到太湖捕鱼,一直跟踪到上午把鱼全部卖完,记者不仅亲身体验了渔民的艰辛劳作,更写出了他们的朴实愿望:“希望太湖的水质好一点,鱼虾多一点,也希望我和‘老太婆’的身体好、做得动。”《400多公斤小白菜只卖60元》一文,以对话叙述的方式,把菜农遇到的困难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眼前,文笔没有修饰,但其中的内涵和菜农的酸楚,非常直接地流露出来,记者不下一番苦工夫,不作细致的了解,如此“轻描淡写”是不可能表达出这样尖刻的问题,在“记者手记”里,记者还提出了平价直销店的解决办法,很好地落实了“解民忧”的工作要求。《龙降桥村新事多》把新农村的发展新貌、文明新风、和谐新景,从点滴小事中尽显大意,毫无空泛的大道理陈述,更能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      三个谁:找准自己,把群众放前面

      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是“走转改”活动中,中央明确要求解决好的三个问题。这三个问题把记者的行为角色、行为目标和行为驱动一线贯穿,把记者和基层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,时刻都保持高度的警觉意识和责任提醒,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。

      吴江日报社在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——党报记者社区乡村行”启动大会上,就统一和明确了“三个谁”的思想认识。“我是谁——我是党报记者,是民生记者,是群众一份子”,“为了谁——为了讲百姓自己的故事,写群众爱看的报道,促基层更好的发展”,“依靠谁——群众接受才能采访,群众信任才好交流,群众支持才可深入”。正是有了这样明确的思想认识,吴江日报社记者心中时刻保持着对群众的尊重、敬畏和爱护,才能进行更深入的采访,写出有分量的报道。

      《破解欲迎还拒的尴尬——江陵社区计生管理员上门服务随行记》一文,记者改变办公室里聊天听故事的采访方式,真实地做了一回上门计生管理员,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,把计生工作的现状、困难和人们的思想态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,如果记者没有民生意识,如果记者不想深入了解现实问题,如果社区工作者不愿当“师傅”,这样带着生活气息和深刻问题的稿件是很难出来的。同样的,《你在城中村里过得好吗?——走进松陵镇吴模村》一文,记者不是在村部办公室里听“官话”,而是怀着深切的群众情感,走家串户,访老问少,深入细致地探访群众的真实生活。正是记者心中把“三个谁”的问题回答准确了,才能得到城中村群众“过得好不好”的真实答案,这样的稿件充满了生活的厚重感,的确能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
      两个目的:化浮躁为扎实改酸腐为生动

      县市级媒体的新闻记者,天天都在走基层,天天都在写基层,但是笔下的基层是否就是真实的基层,是否就是群众和读者认可的基层,却因人而异,更因作风和文风而异。其实对于县市级媒体来说,“走转改”更大的意义在于转作风和改文风。

      “转作风”其实就是“接地气”,新闻工作者只有接了“地气”,写作才有灵气,说话才有底气。而文风则是作风的表现形式,工作作风越扎实越深入,写出的稿件就越生动越朴实。如果不能切实转变浮躁作风和酸腐文风,即使身处一线,手有“富矿”,也不可能写出受群众喜欢的优秀新闻作品,必然要被激烈的媒体竞争慢慢淘汰。“走转改”最终成果要体现在稿件质量上,少些假话、空话、套话,多些真话、新话、实话;少些套路,多些创新。

      吴江日报社记者在“社区乡村行”过程中,把身心沉到一线,走进群众生活,传递群众心声,运用群众语言,以清新、朴实、生动的文风,写出了富有亲和力和公信力的优秀稿件。“挂满葡萄的园子里,工人们忙着采葡萄、装箱,一起忙活的园主金五毛边干活边跟我聊:‘我已连续五天每天只睡1小时,我最缺的是时间。’‘以前最担心销路,村书记也帮我想办法。’‘这批葡萄就是客户网上订的,到网上卖葡萄是我儿子的主意。’”在《戴家浜的葡萄熟了》一文中,记者把这些朴实的语言以朴实的文笔展现出来,是文章读来生动的主要因素。(下转第39页)

    (上接第11页)

      一个宗旨:基层永远成为新闻采写制高点

      “走转改”是一个循环推进、自我提升的过程,记者越是能深入基层,就越能转变作风,也就越能写出文风清新朴实的优秀稿件,而越是在文风上养成了习惯,就越能自觉地多深入基层,如此不断循环推进,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会大大提高,“走转改”就能成为新闻记者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。

      在“走转改”活动中,基层是转作风、改文风的物质条件、训练场所和检验平台。要把“走转改”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,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基层永远作为新闻的制高点。

      作为县市级媒体,长期以来,吴江日报社高度关注民生新闻,创建了新闻助学、健康顾问团、民生聚焦、民生热线等一大批民生新闻服务品牌,成为立足基层、服务群众、推进发展的重要载体。“走转改”活动开展以来,吴江日报社记者进一步深化、细化基层观念,把报道视角对准农村、社区、学校、普通群众家庭等更加“微小”的对象,在面对面交流、心贴心沟通中,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、群众情怀和群众观念。基层不仅成为新闻创优的“源头活水”,也成为记者成长成材的宽广舞台。

    (作者徐国平系江苏省吴江日报社总编辑;沈荣明系江苏省吴江日报社办公室副主任)

友情链接

涑源风采数字报
主办单位:山西省县市报协会 © 版权所有(2014) 联系电话:13753572803
晋ICP备14001939号 技术支持:山西辰玉科技